2024-03-11 23:09:40 | 917教育网
北京2022年将实行考试选考的制度,针对于高考选考的科目,除了三大主科之外都是可以选的,虽然有一定组合的要求, 就是物理和历史是必选的, 其他的门数是可以自选的,但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了。
实行这种科目,全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分配学校资源,让学生能真正选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学的科目,但是根源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就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匀,并不是因为科目的问题所导致的,是因为地区的问题所导致的,像是我国高考的一些地域级难度上升,江苏,山东,河北,河南号称四大金刚, 落在这几个省份,就证明命可能不太好,你要很努力很努力,才能拿到别人稍稍努努力就能拿到的东西。
这些地域级难度的成分,有些也进行了3+3的这种改革,就是允许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类的科目,原来有人喜欢物理,偏偏不喜欢化学,真的东西,怎么学都学不会,就想学地理,但是理科就是传统的物理化学生物,没有办法选地理现在可以选了。 虽然可以选择的大学的专业范围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已经算是给广大学子提供了另外一个选择的方向,很不容易。
如果物理的水平还不错,建议是选一门物理,其他的科目随便选,因为只要你选了物理,那基本上在高考各个学校的专业里面,已经最低可以达到80%的专业选择都没有了,但如果选择了纯文科的,也就是传统的历史政治,地理能选择的,也就是在65%左右,这种选择面是有差异的。 有些专业就必须要学理科的才可以选,文科的就不能选,但选了物理就是偏向于理科呢,就可以选了。
等差数列是常见数列的一种,如果一个数列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2017年高考数学必考等差数列公式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知识点:等差数列公式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a1为首项,an为第n项的通项公式,d为公差
前n项和公式为:Sn=na1+n(n-1)d/2
Sn=(a1+an)n/2
若m+n=p+q则:存在am+an=ap+aq
若m+n=2p则:am+an=2ap
以上n.m.p.q均为正整数
解析: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n+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公式:公差×项数+首项-公差
高中数学知识点: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若一个等差数列的首项为a1,末项为an那么该等差数列和表达式为:
S=(a1+an)n÷2
即(首项+末项)×项数÷2
前n项和公式
注意:n是正整数(相当于n个等差中项之和)
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实际就是梯形公式的妙用:
上底为:a1首项,下底为a1+(n-1)d,高为n。
即[a1+a1+(n-1)d]* n/2={a1n+n(n-1)d}/2。
高中数学知识点:推理过程
设首项为 , 末项为 , 项数为 , 公差为 , 前 项和为 , 则有:
当d≠0时,Sn是n的二次函数,(n,Sn)是二次函数 的图象上一群孤立的点。利用其几何意义可求前n项和Sn的最值。
注意:公式一二三事实上是等价的,在公式一中不必要求公差等于一。
求和推导
证明:由题意得:
Sn=a1+a2+a3+。。。+an①
Sn=an+a(n-1)+a(n-2)+。。。+a1②
①+②得:
2Sn=[a1+an]+[a2+a(n-1)]+[a3+a(n-2)]+...+[a1+an](当n为偶数时)
Sn={[a1+an]+[a2+a(n-1)]+[a3+a(n-2)]+...+[a1+an]}/2
Sn=n(A1+An)/2 (a1,an,可以用a1+(n-1)d这种形式表示可以发现括号里面的数都是一个定值,即(A1+An)
基本公式
公式 Sn=(a1+an)n/2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表示方法
等差数列基本公式: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末项-(项数-1)×公差
和=(首项+末项)×项数÷2
差:首项+项数×(项数-1)×公差÷2
说明
末项:最后一位数
首项:第一位数
项数:一共有几位数
和:求一共数的总和
本段通项公式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a1+(n-1)d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n=(an-a1)/d+1
公差= d=(an-a1)/n-1
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将a1推广到am,则为:
d=(an-am)/n-m
基本性质
若 m、n、p、q∈N
①若m+n=p+q,则am+an=ap+aq
②若m+n=2q,则am+an=2aq(等差中项)
917教育网(https://www.917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甲骨文作文的相关内容。
今年四川省的语文高考(论坛)题作文为《熟悉》,但有一名考生却用大多数人都极不熟悉的古汉字写了一篇作文。17日晚,某网站上出现“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一帖,令网友惊叹不已。
网上发帖爆猛料
17日晚上8点36分,“国学数典”论坛网站上出现一篇名为《高考阅卷花絮:四川惊现甲骨文作文》的帖子,发帖者名为“dzjimagine”,好似一名在现场阅卷的老师,发帖称当日在语文组发现了“阅卷以来的最劲爆花絮”——一篇用古文字书写的作文《熟悉》。
“dzjimagine”说,发现该作文的是语文一组的作文阅卷老师,他随后向阅卷组组长报告;由于高考没有规定不准用古文字书写,所以阅卷组组长只有向语文监察组报告;而质检组的第一反应仍是茫然。
“由于高考阅卷禁止拍照、禁止将相关材料带出阅卷场,所以我当时并没能拍到作文的照片(估计有作文组的老师已经悄悄拍过)。经过粗略察看,这篇作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书写十分工整,字体非常标准。”该网友还说,这件事立即在语文阅卷组引起不小的震动,当晚6点左右当天的阅卷工作结束后,有老师向语文质检组打听这篇作文的评分情况,质检组的回答是,他们已经跟四川大学的某古文字专家联系过了,请这个专家尽快将这篇作文的文字翻译成简体字,然后再评定作文的水平。
阅卷老师称确有此事
记者注意到,发帖后短短一个小时就有不少网友跟帖。记者在这些跟帖中发现大家普遍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这考生“太牛了,人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该考生应该在艺术考场发挥才能”。
是否真有这样的“天书”作文?记者连续询问了三名阅卷老师,均表示“是听大家在议论此事,但没有见过那份试卷,不知道写了些什么。我们有规定,不能对外透露信息”。但一名语文组阅卷老师透露,此事千真万确,因为他有一个朋友就在发现“古汉字作文”的那一组阅卷,该朋友亲眼见到这篇作文。朋友告诉这位阅卷老师,这篇作文几乎是写满了作文区域,大约有800字,写得很工整。“我那朋友对这方面略懂,一看就晓得是甲骨文之类的古文字,但无法读懂其中的确切意思。”
然而,记者分别致电多位研究古文字的专家教授,均表示“没有听说此事,也没有被邀请”。
记者19日晚联系此次语文阅卷组的组长、川师大文学院院长李诚,他只说了一句“我不晓得这个事情”就挂掉电话。而四川省招生考试院的周主任此前在接受电视媒体记者采访时说:“这个事情你们媒体没有必要了解。假如有这个事情,如有必要,会向媒体通报”。
古文字专家:三种猜测
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古文字专家何山青说,如果真有学生用古文字写出了800字的文章,他觉得了不起:“古文字不如现代汉字多,很有限,但甲骨文等古文字还是能写出文章。我只见过古人用甲骨文写的文言文,最多400字;一般来说,用古文字写800字的文章至少都需要一个月时间。”
何山青对记者作出三种猜测:一是该学生对古文字非常感兴趣,加上考试之前做过准备,所以能在考试时写就作文;二是考生对古文字有一定的了解,利用一些偏旁拼凑出一些古文字,但文章并不成形;三是该考生根本不懂古文字,是乱画的,但看起来很像是古文字。
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专家胡光伟老师表示,如果此事真的存在,恰恰表现了“90后”的显著特点:喜欢展现自我,不会考虑太多;但如果真是表现得有些过头,则有恶搞的嫌疑。据《成都晚报》
专家认为用古文字写高考作文不可取 部分老师建议高考作文应“必须使用简体字” 连日来,“高考作文中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记者昨日(21日)从部分语文阅卷老师处证实: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
另外,因这篇“古文字高考作文”,还引出了另一个问题———高考作文是否能用古文字,高考阅卷规则里是不是应该加上“必须使用简体字”。
阅卷老师:写偏题了 得分偏低
目前,高考试卷已经进入了最后的统分阶段。已经解散回家的阅卷老师们对这篇“古文字”作文都还是印象深刻。
成都中心城区一位阅卷老师告诉记者,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委员会的专家都看了,通过翻译后,他们发现这篇作文虽然是以《熟悉》为题,但内容却离题很远。”最终,专家们给出的分数并不高,“大概就只有几分”。
另一位阅卷老师也证实:“是在会上说了,就是偏题了,得分偏低。但具体多少分会上没有通报,作文内容到底写了什么,也不得而知。”据这位阅卷老师介绍,他就在发现“古文字作文”的那个阅卷小组,后来,阅卷小组费了很多劲,找了一些专家来翻译,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后来,组里看了翻译后的文章的一位阅卷老师说,那篇作文“完全文不对题”,让人看不懂。
“高考作文的关键是考察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不是考文字学,判定标准还是要看文章本身的架构和表现力。”一位作文阅卷老师称,虽然自己没有看过这篇作文翻译过后的文字,但是从阅卷组给出的意见上来看,是行得通的,“作文阅卷也应该如此”。
对此,语文阅卷组组长李诚拒绝接受记者采访。但对这篇作文得分不高的事并没有否认。“高考作文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标准定了,就不允许争议和修改。”
古文字专家:甲骨文写两三百字文章要用一两个月
记者随后采访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文字学会会员何崝。据何教授介绍,目前川内研究甲骨文的专家也不多,大概都集中在四川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对于有考生用甲骨文来写高考作文,何崝表示怀疑。
“我们一个研究了甲骨文几十年的人,要用甲骨文写两三百字的文章至少都要花1~2 个月,一个高中生能有这样的水平,简直不可思议。”何教授表示,由于目前甲骨文只有1000多个字,且现代汉语里很多字都没办法在甲骨文中找到对应的。以作文题目《熟悉》为例,“熟”还能勉强用“孰”字来代替,但“悉”字就是甲骨文中没有的。要用甲骨文表达现代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是要在那么短的时间之内。
为此,他推测这篇作文里可能只有少量字是用甲骨文写的,其他字可能采用的是其他古文字。“要么,就是考前记了一些古文字,然后随意地、文不对题地套上去。”何教授认为古文字书写起来比简体字要费时得多。
何教授表示:“由于古文字研究的应用性需求不多,现在学古文字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这个学生或许是一个学习古文字的好材料,适合做研究。”
语文老师:简体字写作文应纳入评分标准
对于这篇作文,网络上一派感叹之声。不少网友认为这名考生很有才华。“能认识那么多古汉字,早就已经达到了研究生水平。”
但更多的高中和大学语文老师则持否定的态度。成都七中一位语文老师表示,高考阅卷的规则中确实没有“必须使用简体字书写”的规则,但是约定俗成的字体就是简体字。在国家的任何正规文件、通知、出版物上,也都是用的简体字。“作文,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写作功底,想用这种方式(古文字)为自己多挣分,很难!”“那么多年来还是头一次有这样的事。这也是一个信号,或许高考阅卷规则中该增加这么一条。”这位老师认为,出现这篇古文字作文后,今后会不会有考生用“火星文”“外文”来写作,如果阅卷老师都得找个专家来翻译,那阅卷成本就太高了。
石室中学一位语文师也建议,中、高考评分规则中应该加入“必须使用简体字”这一项。这样,也让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更有指导性,更强调学生们的规范书写。
“进入大学后再发挥一下这些特长就好了,在高考这么严肃的时候,还是不可取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一位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各地的高考规则中都没有明确指出要求书写简体字。这确实让考生钻了空子。往年,有考生在作文中写了大段的英文,也没有得到好的分数,因为这样就颠覆了汉字的纯粹性。“引用可以,但直接用这些文字来代替简体字,就不应该了。毕竟作文是一个纯文学的秀场,那些企图以文字本身获高分的考生,就应该给零分。”
对于这些老师们的建议,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高考的阅卷工作已经结束,已进入最终的统分阶段,至于明年是否会加入这部分,还要等有关部门会商后,于明年的高考规定中向社会公布。
“古文字达人”会是谁
近日,高考作文用古文字写作的消息在网络飞快地传播着,一时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网友们把这篇作文称为今年的“最牛高考作文”,写作者被大家封了一个很有90后特色的名字———“古文字达人”。
附: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
作者小黄高考后摹写的古文字作文(第一页) 普老师提供 917教育网
作文内容:熟悉
(普老师按小黄摹写版本释读而成,文中错误未作修改)
大雁因为熟悉了学飞过程中失败的艰难和飞入天空时的成功的喜悦,因此它不畏困难而直追成功,它看惯成与败;美丽的花儿因为了解种子破土而出时的困难和花开时的绚丽,因此它有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败;河流因为熟悉集成江海丰厚自己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困难和流入大海时的博大,因此它有生命不止追逐不止的心态,追逐成功,只因它熟悉成与败。
熟悉成与败能使大家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有希望,对自己更有信心。看惯成败,能使大家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知。面对失败,不放弃自己;面对成功,能使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我们应当以一种熟悉而平常的心态,来追求美好未来。
以失败为常,更能深知自己的人生重要与意义。一个人在生命大道上不可能一路通畅,没有失败与困难。面对失败,十分多的人丧了面对它的勇气,从而对生命丧失希望,对自己丧去信心,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生出不自信的心态。在此时,如果一个人能熟悉失败,看惯失败,便决不会因此而悲观厌世,他会寻求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因为年看惯成功和失败,他会相信自己的人生重量,会在自己失败的位置上抓起成功的尘土。熟悉的人会将失败当作取得成功的基石,自己的人生更是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丰厚起来的。以失败为常的人,对自己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失败能以最乐观的心态面对。
熟悉成功的人更能认知自己的位置,熟悉成功是任何一个人都想努力达到的一种状态,因此,自己要想成功,必须不断学习,不断追逐,不断更新自己。看惯成功的人,不会因一时的成功而忘了自己,反而会有更加深入的求知欲,熟悉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竞争惨烈,能真正取得成功并长期成功的人,都能熟悉自己所处的位置,对社会潮流有熟悉的认知,熟悉成功,明白成功者是处于潮流之端的。 作为个人是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该如此。中华民族因熟悉过去的失败,才能以永不放弃的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不断走向民族复兴之路;中华民族更因为熟悉了改革成功,才能不断地认知自己进而取得振兴。
熟悉成与败,能使个人成功,更能使一个民族永远立于世。
此作文应偏题最后因“苦劳”斩获6分。
以上就是917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内容了,想要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917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917教育网:www.917edu.com各省赋分标准1、北京、天津、上海:五等21级赋分制(3分1档)1、北京把学生每门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分数高低进行排名,再按照排名将1%-15%,16%-50%、51%-84%、85%-99%、99%以下划分成A、B、C、D、E五个等级。A、B、C、D四个等级内又按照不同的比例分成5个小的等级。根据学生卷面分数的排名和报考科目的总人数,确定学生属于哪个等级内,再根据每个等级对应的分数给予赋分。
新高考3+1+2模式,选考科目如何赋分?新高考3+1+2模式,选考科目中,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等级赋分的基本思路:将每门选考科目的同一类型考生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排序中,根据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按照公式赋予不同等级分。赋分具体步骤如下:1.卷面分换算等级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每门科目考生的卷面分从高到低划
高考新高考3+1+2模式,选考科目如何赋分?新高考3+1+2模式,选考科目中,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等级赋分的基本思路:将每门选考科目的同一类型考生成绩按照分数高低依次排序。排序中,根据比例划分不同等级,按照公式赋予不同等级分。赋分具体步骤如下:1.卷面分换算等级将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每门科目考生的卷面分从高到
新高考赋分哪科占优势其他信息:新高考物理+化学+地理选科赋分有优势:这种选择,物理化学地理整体都偏于计算,对于喜欢计算的同学而言,这个选择是非常好的。很好地规避了,需要记忆性的一些学科。只要做题训练的好,这三科拿高分还是没有问题的。就业面也不会太窄,所以这将成为喜欢计算的同学,最佳的选择。新高考怎么选科赋分最有优势物理+化学+生物选科赋分有优势:对于就业面而言,选了物理,那么你的就
2024广东高考选科要求2024年广东高考招生选科要求如下:一、物理类考生专业可选择范围更大在本专科加起来总计6.4万个专业中,本科专业有3.9万个,专科专业为2.4万个。在本科专业中:首选科目“仅历史”和“仅物理”可选择的专业数量范围差距悬殊,占比分别为0.93%和36.86%,可以说首选科目为“仅物理”的专业占据了“半壁江山”。未来专业选择范围更大,首选科目为“物
高考3+1+2模式选物理不选化学怎么样?这个问题问得好!在3+1+2模式在,很多不属于“学霸”级别的考生,不得不选择物理了——选择历史,其专业选择权低得可怕。于是很多人用物理来当专业的敲门砖,决定弃考化学,以便求取高分数。因为:第一,化学相对于其它采用等级赋分的次选科目,学习难度和考试难度更大。同时选择物理和化学,对于部分考生来说,学习负担过大。第二,大家都有意弃考
新高考3个选考科目怎么选?1、学霸组合模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组合方式是传统的理科组合方式,也是高考所能够填报专业最多的组合方式。按照现在新高考的政策来看,选择物化生组合几乎可以达到99.99%的专业都可以选择。因此如果考虑到大学以后志愿填报专业的选择,如果你是学霸的话,那么选择物化生毫无疑问是最有前景的组合。但是一旦选择此类组合方式,可能也是难度最大的组合,
高考3+1+2模式,选物理不选化学的话,会怎么样?序言: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的省份采用3+1+2的高考新模式,而选择科目将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第一道难关。因为新高考将物理和历史作为主科,然后从剩下的4门科目当中选择两门来进行搭配。因此大部分同学考虑的问题都是选物理之后还要不要选化学,如果不选化学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因此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好好地聊一聊这个问题。一、
2024-06-10 20:35:57
2024-06-21 05:48:17
2024-04-04 15:29:30
2023-11-14 18:25:37
2024-05-23 07:30:33
2024-07-24 08: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