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4 18:00:04 | 917教育网
上海 新 高考 是从2014年开始实行,也就是从2014年9月高一 新生 入学时开始实行,2017年已经进行了首届新高考,采取3+3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另外从其他科目中选择3门进行 考试 ,总分为660分。
一、改革目标2014年启动本市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2017年整体实施。到2020年,初步建立符合教育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调整统一高考科目,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程序透明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1.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设置。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 体育 与健身、 艺术 、劳动技术13门科目。引导学生认真 学习 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2.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 毕业 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
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上述6门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确保考试安全有序、成绩真实可信。
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信息科技科目目前仅设合格性考试。
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本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合格性成绩。通过专项督导和社会监督,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和结果。
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安排。各科目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随教随考随清,为普通高中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展教学改革、办出学校特色创造条件。
各科目的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生只能参加一次。逐步探索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提供两次及以上考试机会的可行性。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允许社会考生参加。
4.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呈现方式。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等级性考试成绩以合格性考试成绩合格为基础,按照等第呈现为A、B、C、D、E五等,分别占15%、30%、30%、20%和5%。
(二)建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1.构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综合素质评价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客观记录学生的 成长 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启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建立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
2.积极稳妥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 自主招生 等环节中开始使用。高等学校应提前公布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
(三)深化统一高考考试科目改革
1.调整统一高考科目。2017年起,本市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考试时间安排在每年6月;外语考试一年举行两次,另外一次安排在每年1月。
2.深化外语考试改革。外语考试包括笔试和听说测试,引导外语教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生最多参加两次外语考试,可选择其中较好的一次成绩计入高考总分。建设外语标准化考试题库和标准化考场。外语考试要为今后其他科目逐步推行标准化考试积累 经验 。
(四)改革统一高考招生录取模式
1.高考成绩的构成。2017年起,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学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作为高等学校录取的基本依据。高考成绩总分满分660分。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70分。
2.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成绩在计入高考总分时,由五等细化为A+、A、B+、B、B-、C+、C、C-、D+、D、E共11级,分别占5%、10%、10%、10%、10%、10%、10%、10%、10%、10%、5%。其中,A+为满分70分,E计40分。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
3.高等学 校招 生录取的科目要求。普通本科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学生满足其中任何1门,即符合报考条件。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学校,学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对于符合报考条件并达到学校投档 分数线 的学生,高等学校可分学科大类(或专业)提出优先录取的条件。
4.改进高等学校统一录取模式。2016年起,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并按照学生的高考总分和院校 志愿 ,分学校实行 平行志愿 投档和录取。在此基础上,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高等学校录取的可行性,增加高等学校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
5.改进专科高职统一招生方式。仅报考专科高职志愿的学生,只计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专科高职依据统一高考成绩进行录取。
(五)完善和规范高等学校自主招生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统一高考以后进行。相关高校依据高考成绩和学校自主考核情况,并参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高校要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
(六)继续深化高等学校春季考试招生改革
2015年起,将本市本科院校需要通过 面试 等方式考核学生能力的部分 特色专业 招生计划投放到春季考试招生中,设立面试(或技能测试)环节。春季考试招生范围由历届生扩大到高中应届 毕业生 ,依据统一考试成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面试(或技能测试)情况进行录取。
(七)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和招生
1.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招生录取制度。健全与普通高等学校相对分开、符合职业教育特征的专科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制度。在现有基础上,2017年起,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高中生应参加报考学校组织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专科高职院校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职业适应性测试情况和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录取,为深化普职融通、改革普通高中课程创造条件。
优化“三校生”参加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机制。2018年起,专科高职院校依据“三校生”的文化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等)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进行录取。
2.进一步增强专科高职院校分类招生的吸引力。鼓励专科高职院校把特色专业招生和主要招生计划安排在统一高考之前,作为专科高职院校招生的主渠道。在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中,率先探索学生多次选择、被多所专科高职院校录取的方式。
3.改革应用本科专业招收“三校生”考试模式。2018年起,在本市高等学校应用本科专业面向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招生中,高等学校依据文化素质(中等职业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学习水平考试、思想品德评价等)和职业技能(专业技能学习记录情况等)及统一考试成绩进行录取。
(八)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大幅减少、严格控制高考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确有必要保留的加分项目,合理设置加分分值,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抓紧出台本市规范各类考试加分项目办法,逐步将高考加分的激励导向功能转移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之中。
上海异地高考政策如下:
现在有很多地方可以异地参加高考,主要是照顾异地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当然,也有一些附加的条件,比如三年高中学籍等。
这个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是考生在参加高考报名时,必须在户口所在地的原籍报名。就是为了限制高考移民,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也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在限制高考移民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因地制宜制定的相关的政策规定。有的地区是必须考生在当地落户满三年。拥有当地高中学籍才能参加高考报名;有的地方是父母在当地买房并且落户,考生可以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有的是父母在当地打工或者居住满三年以上,考生随父母共同居住生活,并且在当地高中读书满三年以上。也可在当地参加高考报名。
总之,在高考报名的相关规定方面,全国各地政策各不相同,考生和家长可以登录当地招生办公室考试的官网,搜索当地关于高考报名的政策的相关规定,即可得到标准答案。
拓展:
高考报考需要注意事项:
1、异地报名:
如果学生在其他省市就读高中,可以通过所在学校报名参加本省高考。需要注意的是,各省市的高考时间和科目设置可能有所不同,需要提前了解并按照规定报名。
2、跨省选考:
一些省市支持学生在本省参加高考,同时也可以选择跨省选考,即参加其他省市高考的某些科目。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省市都支持跨省选考,需要提前了解相关政策和要求。
3、招生计划:
各省市高校的招生计划也有所不同,需要家长和学生提前了解。有些高校对异地生的录取要求比较严格,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在本省高考中排名靠前、文化课成绩较优等。
917教育网(https://www.917edu.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黑龙江省2023年高考政策的相关内容。
黑龙江省2023年高考政策介绍如下: 917教育网
采取3+1+2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
3+1+2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数及总分,高考总分750分。
"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高考改革省份及时间:
截至目前,分五批29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
前三批有14个省市的新高考已平稳落地。
第一批:上海、浙江;
第二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
第三批: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
第四批: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
这七个省份的新高考将于2024年落地。
第五批: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
这八个省份的新高考将于2025年落地。
以上就是上海新高考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上海异地高考政策)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917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917教育网:www.917edu.com2024安徽高考报名费2024安徽高考报名费:每生120元。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工作即将从10月25日开始。报名对象包括普通类(含历史科目组合、物理科目组合)、艺术类、体育类,以及保送生(含优秀运动员保送)、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残疾考生单独招生、职教师资班、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应用型本科对口招生、港澳高校招生等所有类型考生。中国科学技术
安徽新高考政策从哪一届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从2021年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从2021年开始实行,2024年将进行首届新高考,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考生总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安徽新高考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是从2021年开始实行,也就是从2021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实行,202
安徽新高考政策安徽新高考政策:1.2021高考录取考生的总分不分文科和理科。2.改进初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考试形式和方法。3.增加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第一次新高考将于2024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模式:安徽省新高考模式为:3+1+2。“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3门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1”指的是:物理、历史2门选择性考试科目中选择1门。“2”指的是:从
2024年安徽高考报名时间和截止时间2024安徽高考报名时间在2023年10月25日-29日。1、应届毕业生原则上在学籍所在地报考,高考报名点一般为所读的中学。往届毕业生和高中阶段户籍从外省迁入的应届生在户籍所在地报考,高考报名点一般为本人户⼝所在的县(市、区)招生办公室。2、网上预报名。网上预报名期间,考生通过考生号及初始密码登录普通高考报名系统。网上报名时,考生须认真阅
安徽新高考是从哪一年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是从2021年开始实行,也就是从2021年9月高一新生入学时开始实行,2024年将进行首届新高考,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在历史和物理科目中首选1门科目,然后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科目中再选2门科目参加选择性考试,总分为750分。一、改革目标2021年启动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改革考试科目设置
安徽省新高考会考政策1安徽2023年高考改革最新方案是什么安徽新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发布,安徽新高考方案是3+1+2模式。安徽新高考赋分按每门选考科目考生原始分从高到低划定A、B、C、D、E共五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将考生的原始分转换成等级。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选择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
上海异地高考政策上海异地高考政策如下:现在有很多地方可以异地参加高考,主要是照顾异地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当然,也有一些附加的条件,比如三年高中学籍等。这个每个地方的政策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是考生在参加高考报名时,必须在户口所在地的原籍报名。就是为了限制高考移民,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也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限制高考移民方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因
安徽新高考政策从哪一届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从2021年开始实行。安徽新高考从2021年开始实行,2024年将进行首届新高考,采取3+1+2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科。考生总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3门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2024年安徽高考复读政策2024年安徽高考复读政策如下:不会扣分。高考复读就是高考之后再读一年,通
2024-06-10 20:35:57
2024-06-21 05:48:17
2024-04-04 15:29:30
2023-11-14 18:25:37
2024-05-17 18:51:39
2024-05-23 17:39:56